

因早期经济发展重心布局、供销社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以及行政区划变更等历史因素,我市海城区、银海区、铁山港区未设立区级供销社,导致与体系完备的钦州、玉林等地市供销社发展差距逐步拉大。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,进一步完善供销社基层组织体系,提升为农服务能力,北海市供销社积极行动,加快实施社有企业空白县区消减计划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一是充分调研,借鉴先进经验。市供销社领导班子高度重视,将培育社有企业作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来抓。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深入空白县区开展实地调研,了解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状况、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以及市场流通情况,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提供依据。分管领导带队到贵港、玉林等先进地市调研,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,拓展综合改革视野与思路。
二是因地制宜,确定发展方向。针对空白县区存在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、农资供应服务不到位等问题,市供销社领导班子积极与县区党委、政府沟通协调,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,共同推进供销社企业的组建工作。在组建过程中,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,因地制宜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业务范围。例如,在电商发展迅速和农产品流通便利的海城区,确定电商和物流为企业发展方向;在农产品资源丰富的银海区,组建以农产品收购、加工、销售为主的供销社企业;在农资需求较大的铁山港区,重点打造农资供应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。
三是优化管理,促进长效发展。为确保新组建的供销社企业能够顺利运营,市供销社还从人才、资金、管理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。选派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任职,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和理念;将辖区内乡镇供销社资产划归企业代管,为企业提高资产租赁收入,解决资金短缺问题;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,规范内部管理流程,提高运营效率。
随着海城区、银海区、铁山港区三个空白县区供销社企业的陆续组建,北海市供销社基层组织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,打通了为农服务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新组建的企业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一方面,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推向市场,帮助农民解决销售难题,增加收入;另一方面,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农资产品和农业技术服务,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。同时,通过开展土地托管、代耕代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,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、集约化水平,促进了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下一步,北海市供销社将持续深化综合改革,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,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优质、高效的服务。
文件下载:
关联文件: